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报道座谈会在京举行

川观新闻
2024-08-22


座谈会现场


持炬火以汇聚万千气象,知来路以成就锦绣前程。6月6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报道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第一辑新书首发暨捐赠活动同步举行。活动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四川日报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主办,川观新闻承办,《新闻界》、封面新闻、舍得酒业协办,来自文化、学术、传媒等领域的80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认真学习领悟、深入学习把握、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致力于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心挖掘者、时代表达者、全媒传播者,大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浓厚氛围,四川日报全媒体2023年9月策划推出“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系列融媒报道。


座谈会现场


该报道计划在两年里采访国内外100位来自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业实践和精神力量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篇章。


座谈会现场


“百人谈”报道每周推出一期,将持续两年左右。自2023年9月15日刊发第一期以来,至今已经推出36期,王巍、莫励锋、邢广程、李敬泽、吴为山、韩子勇、苏伯民、单霁翔、叶小钢、冯双白、王其亨、宫长为、唐际根、杨朝明、孙华、王仁湘、高世名、杨雨、刘斌、程郁缀、高星、廖昌永、吴志华、吴志良、王时伟、孙郁、聂卫平、沈铁梅、杜泽逊、孙小淳、王炳林、田青、朝戈金、巩文、龚良、王亚民等36位名家大咖纵论文化传承发展之道。报道采用文、图、视频、连版等多种呈现方式,在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学习强国、抖音、微博、微信、推特、脸书、油管等国内外平台上分发传播。截至目前,总传播量超过2.6亿。四川日报微博发起的微博话题#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阅读量超过7300万,话题#30句话发现传统文化更多打开方式##专家学者教你这样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量均超过1000万。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第一辑图书封面(四川人民出版社 供图)

与会嘉宾认为,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系列融媒报道,每篇文章都是对文化传承发展名家思想的采撷和呈现,不仅展示“以文化人”的精神内涵,更是奏响砥砺前行的铿锵足音;既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丰厚充沛的人文滋养,又是一个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缩影。

活动现场,《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第一辑新书首发暨捐赠活动同步举行。据了解,该书结集了“百人谈”报道首批成果,集中展示了20位文化名家亲身参与、亲身见证文化传承发展的行动成果和智慧结晶,从不同侧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探讨文化保护传承,尤其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有效实践举措。与此同时,该书也希望传递诸位名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唤起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激励更多人投身到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中来。


专家学者纵论“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报道:

展示以文化人的精神内涵

踏响砥砺前行的铿锵足音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对“百人谈”报道的初心使命、内容取向、形式特征、价值意义等给予高度评价,并为下一步报道工作建言献策。川观新闻记者整理发言嘉宾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百人谈”的思想含量、学术含量、艺术含量都很高

“两个结合”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思想和创造的天地,需要我们结合各自的工作、学术、创作实际认真学习和领会。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可以说政治站位高、文化站位高、行动能力强。我有幸忝列其中,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了采访,提问者水平很高,形成了很强的激发作用,给了我一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梳理、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宝贵机会。

现在《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第一辑新书出来了,我觉得访谈的思想含量、学术含量、艺术含量是很高的,确实体现了四川日报全媒体面对文化传承发展这样一个重大命题,采访前沿人物、进行思想激荡所结出的成果。一册在手或者未来五册在手,可以对整个中国文化界方方面面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认识、行动有一个概括而深入的了解。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
这是一次思想者和观察者在云端的握手

四川是西南文化重镇,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这一创新报道体现了胸怀全国的开阔视野,体现了联络八方弘扬文化的深厚情怀,体现了新闻+文化+技术+艺术的传播创新,体现了精准阐释理论、科学引导舆论的担当和作为。

新时代需要新学习,新闻人也是文化人,文化传承需要每个新闻工作者做出努力,我们要乐于当创新理论的学习者、善于当创新理论的实践者。新时代需要新传播,文化人在新媒体的情况下也是新闻人,文化传承需要我们每个宣传工作者善于当创新理论的阐释者,乐于当创新理论的传播者。这一新闻界和文化界的跨界合作是我们思想者和观察者在云端的握手,是文情和文明心间的激荡,这一全媒尖兵和文化名家的深度合作,川报的专栏、专题的传播、融合的报道、新书的出彩出新就是告诉我们:以文化人,文化只有传承才有生命;成风化人,思想只有传播才有力量。

人民网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赵强:
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

四川日报重磅推出的“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是履行政治责任、肩负文化使命的诚意之作,是一组既有文化味,又有时代感的系列报道,展现出鲜明的报网融合特色。

立意深远,这一组报道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舞台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图景。

嘉宾权威,目前推出的这么多期报道当中,云集了考古、文博、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使我们的读者得以近距离地聆听当代文化传承大家的真知灼见,感受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独特魅力,也切实发挥了以文化人的效用。

全媒传播,系列报道采访扎实、内容丰富,文字访谈专业深入,视频内容短小精悍,报纸连版创新呈现,叙事话语通俗平实,通过报、网、端、号等全媒体传播,实现了很好的立体传播效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韩子勇:
“百人谈”倒逼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

我有幸作为“百人”中的一员接受了采访。《四川日报》虽然是一家地方党报,但是有大格局、有行动力,能够这么快地组织力量,调动全国的资源搞这样一个活动,说明四川日报全媒体站位高、行动力强、组织很得法。6月2日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一周年,我觉得《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第一辑能够在这个时候结辑出版,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好的开端、一个好的起点,后面还要接着出。我们得向四川日报全媒体的同志们学习,也是他们的活动倒逼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借此我祝贺这个书能够卖得很好。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
需要传媒界来放大文化传承者的声音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怎样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精髓,都是需要我们的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包括传媒界和广大老百姓一起共同努力。实际上我对四川日报这个策划一点都不陌生,从第一期开始我们就从不同的途径看到了这么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非常好的策划。

第一是立足巴蜀,放眼全国。我们今天要进行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领军人物,需要理论界理念的先行者和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传媒界来放大这种声音。这些文化传承的领军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思想见解和在这个领域当中的经验和得失,对于我们传承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是立足当下,纵横古今。目前已推出的三十多期报道,非常接地气、非常有问题意识,具有操作性和具有借鉴性,比如怎么样让博物馆广大的文物活起来,提出了非常好的值得借鉴的一些建议。

第三是立足纸媒,融合网络。30多期报道体例统一、规格统一,搭配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还有人物问答式的访谈,不单单是单向的输入,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是立体、复合的报道。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忠:
媒体强强联合 助力文化传播的有趣与生动

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中的一个成员,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使命在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砥砺前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我们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携手,共同策划推出本次“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报道座谈会,一方面是继续将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落实、落细,另一方面是通过媒体强强联合的方式将文化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传播得更广、更深、更久。

今天首发的《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第一辑图书,是“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系列前20期报道的合集,20位名家大咖涉及文化传承发展诸多领域,多维度、多视角地展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是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为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指示精神交出的阶段性成果。

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需坚持内容为王,播撒文化的种子。坚持技术为翼,适应受众的个性化互动。坚持内涵为里,尊重传统、搭建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坚持形式为表,助力文化传播的有趣与生动。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康伟:
“谈”是很生动、很美好、很亲切的落点

“谈”是很生动、很美好、很亲切的落点。“百人谈”谈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专家学者生动的探索和学术成果,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有的专家直接阐述,有的专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创作成果来谈,通过媒体话语和专业话语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家讲述。

“百人谈”谈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专家学者都是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里面开拓的故事,其实都是文化传承发展领域生动的中国故事,呈现出文化传承发展里面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思想的结晶,这些结合起来就是文化传承发展生动而深刻的景观。

“百人谈”还谈出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四川日报全媒体的这次行动,这么大的投入、这么大的规模,体现了在文化传承发展这样一种新的生态和时代语境之下,主流媒体的主动作为,做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工作,体现了一种很高的站位、宏阔的视野、专业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有新的尝试和探索

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在今天我们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要有新的尝试和探索。很欣喜地看到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报道,体现出了媒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结合性”。在内容上媒体人与学者结合,在形式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同时今天我们还看到了《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这本新书出版,媒体与出版社进行结合,再次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做出了更多的尝试。

北京晚报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谢星文:
“百人谈”对大家知识的留存非常及时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无论从立意、策划、实施到今天初步的成果,水准非常高。这次邀请函有一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心挖掘者”,我觉得“潜心挖掘”其中有一个就是“抢救性的挖掘”,对这些大家的采访、对他们的知识的留存是非常重要的,做得非常及时。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第一辑,80%以上都是博物院的院长、研究所的所长、大学的校长、研究会的会长,带“长”字的比较多,因为都是顶级的学者。但是我觉得报纸是个大众媒体,可能对一些普通人、业余文化人也要有关照。今年春节我跑了一个“文化跑”,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北京的故居或者出没地连着跑了一遍,正好21公里,是一个半程马拉松。类似这种“文化跑”或者说业余文化人的文化传承,大家也可以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
“百人谈”是AI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数据资源

在今天互联网为主的传播时代,还能够做出“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这样一个精品策划,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这是一个立足于全国视野的文化报道。“百人谈”就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每一位专家的发言其实都是在谈怎么样传承我们的文化,合在一起就是总体的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如果把一百位专家的发言集结起来,从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学术的提取,我相信会提出很多文化传承发展很好的方法,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

同时,“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也是AI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数据资源。现在全球的大模型里面,文化传承发展的数据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百人谈”以访谈的形式出现,而大模型的训练,访谈是最核心的数据源。“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会给今天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提供很好的数据资源,特别祝贺四川日报全媒体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
融媒体呈现非常立体、非常多元、非常丰富

如何用主题报道吸引读者、用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百人谈”策划嘉宾的选择、媒体的选择、报道维度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非常用心,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打破已经固化的信息茧房的一种手段。

“百人谈”采访的内容非常丰富,从30多位嘉宾的报道可以看到,采访的对象包括了历史、文学、音乐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维度,的确是从不同的视野观察、解读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发展。

“百人谈”融媒传播也很立体。当今是一个融媒体发展的时代,如何实现内容的一次生产、多元分发,这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百人谈”不仅在报纸重要版面当中呈现出来了,也采用了当今传播最为广泛的短视频,融媒体呈现非常立体、非常多元、非常丰富。这些采访内容集结成书,也是非常好的传播方式,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嘉宾的观点,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渠道的读者、用户的需求。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胡易容:
发出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强国之声

首先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策划报道就是“发出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强国之声”。在我们新闻传播研究者看来,四川日报推出这样一组报道,我对它有一个理论上的观察——其实不自觉的有一个意识叫做隐含叙述者或者叫隐含作者,参与的记者以及这些叙述者、策划者共同组织起来之后,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具有整体特征的这样一个主体性的存在。如果我们去归纳,会发现它是一个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的意识存在,在这个主体意识下这个栏目策划变得异常清晰,从物的文明史到文献的文明史,再到艺术和文化。

这组报道新闻传播方面的价值非常容易被看到,但是我还想说两个非常特别的价值,一个是具有了学术史的历史价值;另外一个是从一组新闻报道到一本书,成为跨越了出版、新闻的一个融合出版典范的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
对报道的整体文本可以继续开发

对于这个报道整体的文本看下来有一个可以继续开发的东西,就是对观点和方法论的提炼,我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切入。

第一是传播。要传播开来,才能够沉积下去,尤其是如何在对外传播、国际传播方面做得更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可以在提炼的时候有意识地去下功夫。

第二是继承。要考虑到作为文化本身的多样性,怎么打破文化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这方面的界限,能够使相互促进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建议可以从方法论发掘的角度打开思路,有更广阔的选择。

第三是从发展的角度、比较的角度去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考虑我们如何去发展文化,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把视野打得更开一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
让文化变得生动、变得具象、变得卓越

立意高远、视野高阔,这组报道通过各个领域选择的代表性人物,把博大精深、非常抽象的文化具象化、分领域化,使思想和价值观附着于这些人物的访谈中间,让文化变得生动、变得具象、变得卓越。一个地方媒体集团能够有如此高的立意,有如此高阔的视野确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在此之前我们也看到了多项的成果,这些成果远超一个区域性媒体的覆盖面,所以从视野和格局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同时看到了全媒体战略真正有了实践性的力量。有文字、有视听传播,多模态化使得这次的这样一个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更加能够深入到用户,深入到各个方面,覆盖面很广、视角也很独到,真正体现了全媒体传播的力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琴:
建立运营模块,带动声量和影响力

总体来看,“百人谈”是一个全媒体、全品类、多渠道、多平台的融媒体传播项目,体现出在内容上的大格局、高质量和高品位,以及在传播上的大视野、高力度和高效能。在新媒体时代,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一个媒体的位置和价值。川报用“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的项目,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我觉得这是决定“今天是谁”以及“未来会是谁”的举动。

在未来发展当中,我觉得还可以在全媒体、全平台、全品类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力。我建议“百人谈”建立一个运营模块,真正按照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来进行细致的流程梳理,相互带动,如虎添翼。以我们现在做内容的水平,做好运营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它对我们声量的带动、影响力的带动是事半功倍的。有了运营的团队之后,从运营方就会反推回来很多对内容的要求,也可以指导我们的内容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给用户带来更精准的投放。

《传媒》社长兼主编杨驰原:
“谈”的内容可以有更多呈现

这个报道从选题、内容呈现、制作框架和传播上来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刚才看了版面和书,觉得既然叫“百人谈”,“谈”的内容稍显少了一点,我觉得“谈”应该是主体,应该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想呈现出来,建议下一步多给他们一些内容呈现。

现在采访了36个人,还有64个,在选择上建议能够再广泛一点、权威一些。这样一个花费了巨大精力的融媒体报道项目,我们要加强对这个项目的总结、宣传。《传媒》作为一个专业期刊,愿意为此做出我们的努力和协助。

《新闻与写作》主编梁凤鸣:
期待看到地域性文化的表达

我对这个选题特别感兴趣,站位高远,书也非常精彩。同时我也有一个想法,这组“百人谈”从呈现形式来看非常精致,建议在后续的报道形式上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可否以几位文化大家对谈的形式来展现,进一步丰富表达形式。

我个人还有一个想法,我一直觉得文化的东西是无处不在的,文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地域性。有一些接地气的地域性文化工作者,其实在文化传承发展实践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也期待在“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之后有“文化百人行”。

四川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立新:
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文化传承发展的丰富景致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汇聚了百位专家学者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独特灼见,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文化传承发展的丰富景致。它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剖析了如何保护、传承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宝贵遗产,还聚焦于当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展示了在时代浪潮中文化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这个图书系列的出版,体现了我们对知识的敬畏、对思想的追求、对文化传承发展事业的贡献。它承载着作者的深刻洞察、独特见解和真挚情感,也承载着我们出版社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关注和重视,激发大家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 神了!孔子、李白都来给高考生加油了
· 一觉醒来,我竟然回到高考前一天……
·天府新视界丨关于爱眼这回事儿,蜀人最有发言权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吴梦琳 华小峰
编辑 王诗侠
校对 罗玉龙
责编 曾东平
审核 史册

点个在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川观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